如果你是一個求職者,在面對公司的時候,你在想些什麼呢?
大部分人想的是我要拿多少年薪、我要有多少假期、我要學到多少事情、我在這裡成長空間有多少、我能獲得多少人脈?
但對公司來說呢?
對主管來說,聘僱你是用來節省自己的時間的,所以他們花時間訓練你做他們已經會做的工作,在你可以替代他們的這些工作後,想辦法去開發新的專案,想辦法讓公司賺更多的錢
對人資來說,聘僱你是用來節省公司成本的,所以他們希望找到一個人能在短期內接手主管的工作,讓主管能向上做更多開發性或規劃性的工作,與此同時你獲得了微幅加薪,你的主管也是,可是你跟主管的微幅加薪可能並不會多於把你升到主管薪水的價差(這也是公司賺錢的原因之一)
而這,就是求職者以及公司的思考落差
如果你只是以「求職者」的角度在思考,那你永遠都只能被動的陷入公司的薪資開價或成為窮忙的小螺絲釘或甚至得不到一份好的工作
人資和主管想的是這些
從人資的立場出發,先要知道一件事,當他們花3萬聘用你時,後面的成本可能高達5萬塊
因為你領了3萬元,可是健保、勞保、公司營運、風險、福利等的衍生費用都由公司負擔
所以他們會在乎是花3萬聘請你或花3萬5,但他們並不在乎花8萬還是10萬塊聘用一個高階主管
差別就在於主管替公司賺進的可能是300萬,而你的試用期都還在令公司虧損
所以在面試前先問自己:「這間公司需要的是什麼?」、「我能幫到公司多少?」
如果你能坐下來跟人資說:
「我知道你花3萬聘請我可能要負擔5萬的衍生成本,但在我的專業技能下保守估計能讓公司獲利10萬甚至更多。」的話,我相信你會成為很搶手的求職者的~~
(當然這裡你要先想清楚自己的專業技能是什麼)
另一方面,對主管來說,沒有哪個主管佛到找你進來是為了讓你成長的
他們是希望你能獨立作業,然後幫助他們節省時間
所以在面試時你要盡可能去顯示你在那個領域已有的專業度,或你的聰明、你的學習速度及能力,想辦法讓主管知道,用你能節省最多的時間,不管是訓練或後續作業的時間
而當你進入公司又不想只當個小職員時,這時候就有兩條路了
第一條,你努力學習,用最短的時間學完主管目前能做的事,然後縮減你升職的時間
第二條,你開闢捷徑,去想什麼是你的主管目前沒有想到但應該要做的(我覺得別先用「他是主管他怎麼可能沒想到」這個想法去框架自己,就算你的主管想到了,但起碼你也從思考的過程中學習了)
最後,如果你不想只是獲得一個工作,而是想要一開始就獲得一個高薪的工作的話
用老闆的角度去思考吧
去想「如果我是老闆,我想找的是什麼樣的人?」或者「如果我是老闆,下一步我要做什麼才能有更好的獲利?」
當然上述的事一點也不簡單,尤其你是一個「平凡地」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的話,說實話新鮮人可能連連產業整體在做什麼、能做什麼都一隻半解了,要怎麼一躍而成一個決策者?
但如果你用人資、主管、老闆的角度去思考,絕對比每天想我要拿多少年薪多少福利來的更容易獲得賺錢工作的XD
以下碎碎念時間
我現在是個大四將要畢業的學生,在今天剛收到人資傳來的到職通知信
在畢業前有offer不是一件特別了不起的事,但在這一個月內和「同一家公司」討論薪資問題給予了我很多的反思
先說說我的背景
主科是中文系,在畢業前有過三個實習,一個是媒體行銷、一個在住宿平台做SEO,最後一個是電商做PM,三者都是新創
實習經驗分享:
【行銷實習心得】實習不是打雜,AsiaYo的SEO實習讓你擁有自主權
因為有這麼多的「實習經驗」,我一開始給自己立下了很高的起薪標準,這讓我有一個月的時間都處於覺得自己得到的 pay 不夠高的痛苦中,簡單講就是我的經驗讓我拿翹了
但事實是我一直侷限自己在我有三個實習所以我要拿到多少錢這個輪迴中
可能大家也會有同樣的輪迴
例如我是台大的或我國立碩士畢業或我實習經驗豐富或我社團經驗豐富bla bla bla
但我一直都沒想過的是,我的這些經驗讓我有多麼不可或缺
而上述關於人資、主管想法等是在我差點因為 pay 不到我預期標準而準備拒絕那家公司後,我哥告訴我的
當他問我,你想要更高的薪水,但你有辦法告訴我三個讓你更高薪的理由嗎?
我回答:「一、我是即戰力我不用訓練,二、我能把引文寫得更好獲得更多流量,三、我是個很好的合作者。」
我哥只回答我:「說真的我是人資或主管我只覺得關我屁事。」
這三點只能讓我拿比一般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多一點點的錢,但並不是多到可以開價的地步
而這也砸醒了我,與其糾結這幾千塊的差異,還不如先思考怎麼樣才能讓公司花再多錢都想要留下你吧
留言列表